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1年第11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 艺术评论杂志 2023-0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1年第11期  总第216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录

特别策划 · 历史学研究与中西艺术批评视野

8 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读德国史学家伯伦汉《史学方法论》的启示/夏燕靖 

24 中世纪的世界美术与乔治 ·罗利的中西美术之眼/张 坚 宋雨恬 

47 视觉意识形态与图画生产:尼可 ·哈吉尼柯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理论/诸葛沂


艺界时评

◎影像阅读 

63 红黑之鉴——电视剧《扫黑风暴》的双重阐释/贾磊磊

◎舞台印象 

72 追寻,七月的光——民族舞剧《秀水泱泱》的创新表达/董 丽

81 爱,让生命闪光——锡剧《云水谣》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赵 倩

◎视觉记忆 

92 工艺当随时代——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 /吕伟涛

102 文字、书写与图像:论徐冰创作的三种形式/彭  芃

 

观察与思考

113 “人设”:进入网络文学现场的窗口——兼论网络文学人物构建的困局/雷 雯 张洪铭

128 放弃菲勒斯拯救: 2021年“大女主”剧集的困境与突围/拓 璐 

136 扮演、戏剧化及其空虚:剧本杀作为文化现象/叶 青


书 评

148 “读图”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和坚守——兼论徐南铁《微影像——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吕珍珍


封面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秀水泱泱》剧照 

封二 刘辉艺术作品《丝之路》 

封三 《微影像 :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书影 

封底 陈艺楠艺术作品《蝶变 2》


特别策划·历史学研究与中西艺术批评视野

策划 :本刊编辑部

学术主持 :夏燕靖

在当代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学术范式”的同时,应聚焦于文艺发展形态的认识,以“批评”视角给予审慎思考,从而为自身保持足够的站位定力,远离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位艺术理论工作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时,其实都有“史论一体”的认知需求,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形质言之,所谓“论”,无论是“借题发挥”抑或是“自叙自评”,自然都是以主体者观察形成的认识视角。而“论”既要研究主观,又要研究客观,最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性。彼时,历史的参照因素尤为凸显,因为艺术理论工作者所得出的“论”,总是要依据历史的认知来作判断,有长段的历史,短段的历史,乃至昨天发生的“历史”判断,这就是学界共识的观点:“以论带史”或“论从史出”。故而,史论结合乃是艺术评论的重要基石。因此,本刊特别策划“历史学研究与中西艺术批评视野”专题,希望能够形成开端,对这一问题展开持续的思考。

 

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读德国史学家伯伦汉《史学方法论》的启示/夏燕靖

【内容提要】伯伦汉提出“史料用法与艺术呈现相融合”;“史家亦必兼顾历史与艺术之意味”;“叙述艺术历史有别于一般史学需得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认识”,这三点论可谓是对当前我国艺术学界关于艺术史学问题讨论的重要参考。而就此问题展开的探讨,更有助于艺术史学从观念上认识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从而阐明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实质意义。据此,本文以读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为思考理路,阐述借助其史学方法论而为艺术史学研究之用的价值:其一,厘清我国史学专业化进程中对西方史学思想的接受过程,以及对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史学思想的认识;其二,阐释伯伦汉关于历史与艺术关系的逻辑依据,解读艺术史与之参证构成的方法论运用的意义;其三,依照伯伦汉史学方法论这面镜子,对照探讨艺术史学及方法理论的建构路径;其四,以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为引导,借鉴史学和演化史学的认识论观念,佐以提升艺术史学的研究水平;其五,借助于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中对文化史研究提出的指向,将艺术史学置于文化史研究视域之中,尤其是将艺术史学看作是文化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打开艺术史学的研究视野。综其所述,在“新文科”视野下,艺术史学研究正致力于发展与创新,由此拓展构成的新视域,亟待有新的史学方法论为之参照和指导,这是本文论及“启示”的要义。

【关 键 词】 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历史与艺术关系;艺术史学研究

 

中世纪的世界美术与乔治·罗利的中西美术之眼/张 坚 宋雨恬

【内容提要】乔治·罗利是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一位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他从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转入远东艺术研究,所参照的西方艺术史知识语境更多关涉中世纪,而非文艺复兴,是从视觉机制、图画设计观念、表意系统及其文化价值,而非模仿与再现自然来论述中国美术传统。罗利在洛伦采蒂和中国画研究的方法论上的贯通,揭示出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史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定语境,即中世纪美术研究及其世界美术的视野。本文拟结合乔治·罗利的著述和文章,以及 20世纪初期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学术环境,就他的意大利晚期哥特式绘画和中国画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扩展对 20世纪早期欧美国家中国美术史知识系统建构不同路径、语境和价值取向的认识。

【关 键 词】 中世纪艺术;世界美术;乔治·罗利;中国绘画的原则;洛伦采蒂

▼乔治·罗利像 20世纪20年代▼


视觉意识形态与图画生产:尼可·哈吉尼柯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理论/诸葛沂

【内容提要】尼可·哈吉尼柯劳(Nicos Hadjinicolaou)是 20世纪 70年代崭露头角、在当时与 T.J.克拉克齐名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其代表作《艺术史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的突破性文本。在此书中,他批判艺术史学科的主流范式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是阻碍将“艺术史”与“阶级斗争”关联讨论的障碍;他运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提出“视觉意识形态”概念,即在绘画形式中包含着的意识形态,图画生产正是视觉意识形态的实践与斗争;他坚持以“视觉意识形态”取代“风格”,并以大卫和伦勃朗的艺术生涯为证;他还提供了一整套实用的、结构性的、条理化的视觉意识形态的艺术史方法论。客观地讲,哈吉尼柯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理论是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涌动的左翼思潮在艺术史学科的特殊产物,尽管其“阶级斗争”和“视觉意识形态”的烙印显得生硬,但其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学研究的深度,也为进一步解决艺术与社会的接合表述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 键 词】哈吉尼柯劳;马克思主义艺术史;视觉意识形态;图画生产;风格

 

艺界时评

◎影像阅读

红黑之鉴——电视剧《扫黑风暴》的双重阐释/贾磊磊

【内容提要】从电视剧自身的美学价值来看,一部扫黑除恶的电视剧能够将一种社会政治命题转化为一种电视剧的叙事命题,不仅表明中国电视剧类型的剧情升级与思想深化,同时也表明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与整个中国社会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同构的互文性关系。不论在作品中想表现什么,首先必须找到一种与所要表现的意义相对应的视觉形态与叙事形态。谁在推动剧情的发展,谁在决定人物的命运,谁在改变故事的走向,这才是我们进行电视剧叙事分析的重点所在。

【关 键 词】 红黑鉴别;叙事主体;空间场景

▼《扫黑风暴》海报▼



◎舞台印象

追寻,七月的光——民族舞剧《秀水泱泱》的创新表达/董 丽

【内容提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与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以及浙江传媒学院联合推出了大型民族舞剧《秀水泱泱》。舞剧通过个体叙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逻辑;通过介入符号元素,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题旨;通过构建多维形态,共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该剧多维度的创新表达彰显了舞剧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多元路径,对于今后党史题材舞剧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秀水泱泱》;个体叙事;符号元素;多维形态

▼民族舞剧《秀水泱泱》剧照  刘海栋摄▼


爱,让生命闪光——锡剧《云水谣》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赵 倩

【内容提要】锡剧《云水谣》从爱国与爱家两条线索展开了对守护祖国边防小岛——开山岛的王继才、王仕花两位守岛人精神内涵的提炼。季超与董红两位主演则以自己的精彩演绎塑造了舞台上王继才和王仕花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在音乐创作上,该剧也以其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艺术特点,恰到好处地完成了对该剧人物形象的丰富和思想高度的衬托。

【关 键 词】锡剧;《云水谣》;王继才;王仕花;爱国主义精神

▼锡剧《云水谣》剧照(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供图)▼



◎视觉记忆

工艺当随时代——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吕伟涛

【内容提要】工艺美术作品是彰显中国特色、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历史价值。整体上看,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的核心思想,艺术家们自厚重历史中汲取灵感,以创新手法加以诠释,尝试用现代的语言与历史“对话”,在碰撞与交融中让古老的符码焕发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此次工艺美术作品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即“大美术”视野、突出“工匠精神”和塑造“中国美学”。

【关 键 词】工艺美术;传统与创新;“大美术”;“工匠精神”;“中国美学”

▼潘鲁生、着着 《大匠丝路》 丝线 960×240cm 2021▼


文字、书写与图像:论徐冰创作的三种形式/彭 芃

【内容提要】在徐冰的作品中,围绕“书”所创作的一系列“文字艺术”可谓数量众多,根据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对纯粹文字的追求;文字与书写的结合;文字与图像的互文。在文字、书写与图像的相互游戏中,徐冰的创作产生更多有趣的可能。

【关 键 词】徐冰;文字;图像;书写

图1 徐冰 《天书》 综合媒材装置 1987—1991▼



观察与思考

“人设”:进入网络文学现场的窗口——兼论网络文学人物构建的困局/雷 雯 张洪铭

【内容提要】网络文学批评中新生代读者习惯使用“人设”一词指称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笔者考察“人设”的来源和语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所涵纳的“可能性”“想象性”的语义较传统的“人物形象”一词更切合网络文学强调读者参与的生产机制。“人设”因为承担着读者的“想象性”诉求,在网络文学平台遴选机制的推波助澜中,超越情节与环境上升为最重要的小说元素。为吸引读者,网络平台进一步“标签化”“人设”,使其进入大众视野,流行于日常生活。被“标签化”的“人设”在依照规定行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时,也使网络文学人物的构建陷入类型化的困境。通过追溯网络文学中口碑“人设”的构建过程,或可汲取一些经验跨越困局。

【关 键 词】 网络文学;“人设”;人物形象;消费文化

 

放弃菲勒斯拯救:2021年“大女主”剧集的困境与突围/拓 璐

【内容提要】近十年来,“大女主”剧集的兴起和发展,伴随着两个时代发展的节点:IP元年与女性主义元年。但以先锋名义出世的“大女主”剧集,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玛丽苏”式的自我幻想和麻痹,这也一直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软肋。本文以“大女主”类型剧集的十年发展为线索,对比分析 2021年热播的三部从不同层面关注女性命运书写的剧集——《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从而展望“大女主”剧集和该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围可能与方向,即彻底放弃对菲勒斯拯救的幻想。 

【关 键 词】“大女主”;女性情感;女性价值

《我在他乡挺好的》海报 ▼


扮演、戏剧化及其空虚:剧本杀作为文化现象/叶 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剧本杀的流行进行文化分析,指出在剧本杀的剧情机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符号化的剧情形象,它使剧本杀作为综合娱乐形式能够统一差异性的文化消费趣味。在剧本构造与游戏过程中,角色扮演对交流责任的消除以及剧本对现实的过度摹仿,共同抽空了“沉浸”的行动可能性,将之变为一种“好像沉浸”的情感刺激,取消了与现实问题的连接,剧本杀因而是生活戏剧化的一种空洞形式。

【关 键 词】 剧本杀;扮演;生活戏剧化;过度摹仿

 

  

“读图”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和坚守 ——兼论徐南铁《微影像——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吕珍珍

【内容提要】“读图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的叠加,使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也对文学形成了挑战。“图”与“文”博弈,在图文书中表现得最为直观、典型。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表明,一方面,文学以内部的自我变革适应技术进步,通过对图像的吸纳和改造,以及对新媒体的创造性运用,以新的文体和新的批评方式的诞生,展现了其在发展历程中无限的审美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其在图文对峙中的在场,坚守了自身的主体性,继续发挥在构建人类精神世界中无可替代的优势,彰显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永恒价值。

【关 键 词】“读图”;新媒体;文学;坚守;新变


《艺术评论》2021年第11期

封二 

刘辉艺术作品《丝之路》



封三  

《微影像:镜头与文字的网络共享图志》书影

封底

陈艺楠艺术作品《蝶变 2》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21年第8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1年第9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1年第10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